產業脈動
夕陽產業變亮眼
一般印象中,紡織產業似乎已成為夕陽產業,其實不然,台灣紡織產業仍為台灣創匯主力,2010年開始喜迎榮景,人才需求大增。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台灣紡織產業2010年出口產值達到113億美元,較同期成長21%,創匯金額則為84億美元,名列台灣創匯產業第四名。
隨著台灣成衣廠西進大陸以降低成本,台灣紡織產業為了找尋新出路,改變上中下游的產業結構,以往佔整體紡織產業比重最多的下游成衣及服飾品產業僅剩5%,取而代之的是上游的人造纖維製造業與中油的紡紗織布業,加起來佔整體產業比重超過9成。
產業結構比重改變代表的意義為:台灣紡織產業已由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人才需求也大幅改變。
轉為跨領域產業,開發機能性產品
台灣紡織產業鏈非常完整,是少見擁有上中下游工廠完備的國家。因此包括紡織用原料、紡紗、織布、染整、最終製品等工廠約五千家,遍部台灣西部工業區,形成許多大企業為中心的紡織產業鎮。
此外,因為台灣地處亞熱帶,在開發機能性紡織品的技術也領先全球,包括質地涼爽的人造纖維布料等。
產品用紡織品與機能性紡織品的研究開發,除了需要科技人才投入,更強調異業結合跨界人才,例如IT產業、運動休閒產業、醫療產業等,才能研發出IT產業用的玻璃纖維布、散熱排汗的運動服以及醫療用品等。
轉行後的紡織產業已經成為跨領域產業,除了紡織相關科系外,設計、材料研發、醫學工程、汽車等人才都是紡織業即需徵求對象,台灣產業用的紡織品協會董事長卓欽銘解釋。
他進一步表示,產業用紡織品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是材料研發。因此即便是中油的設備廠商老闆,也要求研究所畢業的高分子、染整人才,因為只賣設備沒用,還要提供顧客整套服務,讓顧客知道買了設備之後可以製造出什麼樣的產品。
幹部面臨真空,亟需整合型人才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科專計畫總主持人陳宏恩,觀察台灣紡織產業的人才需求,語重心長的表示,目前紡織產業面臨人才斷層的危機,因為新一波的退休朝即將湧現,中階幹部出現真空狀態,如果社會新鮮人畢業後依舊往科技業找工作,對台灣紡織產業是個挑戰。
他強調,除卻研發人才,紡織產業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領導才能的幹部行人才,因此近年來紡織業也開始逐漸吸納研究所畢業生,因為他們具有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能力。企業不要求畢業生對產業鏈每個步驟專精,只要有初步的概念即可。
此外,他也建議有心投入紡織產業的研究生,應該在就學期間,把自己的研究題目與業界合作,這樣才可以減少進入職場後的磨合期,縮短職涯規劃時程。
校園現場
不只是布料:積極發展市場應用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很早,在1949年時,全國紡織高等院校就有18所,因此這些研究所成立至今多發展成熟,相關系所課程也與紡織產業上中下游相關。
不過為了因應招生壓力與產業轉型,目前台灣的紡織相關研究所大部分都改名為有機高分子、纖維與材料等系名。
逢甲纖複:大力研發產業用紡織品
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研究所原名為紡織工程所,是台灣第一個紡織相關研究所,畢業的碩博士生遍部業界、研究單位,校有多達6千名。所長林佳弘表示,雖然改名,實際上提供學生的教研內容仍以紡織產業相關領域為主,分為6大類,其中染色整理領域為少數研究所有提供相關課程。
林佳弘解釋,一般對紡織有很的誤解,認為甚至腳踏車都需要紡織原料。近年來業界當紅的神經導管、人工血管、軟及硬人工骨填充材料都來自紡織產業的上游原料工廠,這部分也是目前研究所大力研發的產業用紡織品;每年與業界、政府合作的產學計畫超過30件,學生也有機會到業界實習,包括海外工廠實習或紡織產業研究所等。
他進一步解釋,該所與其他材料所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發領域著重訪隻產業相關的高分子、纖維、聚合物等有雞材料高達80%,而其他材料所重視的金屬、陶瓷等無機材料只佔20%。
北科大高分:實驗室著重應用研究
台北科技大學在紡織產業相關學科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的紡織訓練班,後來轉型科大才更名為有機高分子研究所,並且紡織領域師資僅佔研究所三分之一。
相較於一般大學,北科大注重應用研究。每間實驗室擁有完善的設備,暑假可看到研究生正專心敲打模具,強調做中學。
擔任過中國紡織工業中心總經理、擁有豐富紡織產業經驗的教授姚興川,技術移轉給業界的案子超過50件,高居全所之冠,學生若想投身紡織產業,可多進入他的實驗是研究。
姚興川表示,台灣紡織產業已進入成熟與穩定期,必須要找出最有利基的競爭產品,才有利外銷。不過他也坦承,大部分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易與業界脫鉤,建議學生應先具備產業工作經驗後,在選取與產業相關的題目做研究。
輔大織品:模組課程,招跨領域人才
當台灣設計師古又文獲得美國Gen Art前衛時裝獎時,他的母校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又再次被大家關注。
所長鄭靜宜解釋,相較於其他服裝設計所,輔大強調織品設計,教學涵蓋範圍更廣,不只重設計,還包括文化創意、經營行銷與科學技術等層面,並針對這四個領域提供學生模組課程,增加跨領域專業。
該系所與業界產學合作很緊密,也是全校唯一擁有獨棟7層大樓的科系,費用全由業界贊助。大樓內包括實習商店、服裝設計較室、金工教室與台灣僅有的中華福是文化中心等。美味研究所學生都有專屬的設計工作空間,教學資源非常豐富。
所上除了提供研究生產學合作實習機會,業界也提供獎學金,學生可享有學雜費全免,畢業後必須進入該企業上班。
實踐服設:找精品總經理授課
服裝設計,是台灣紡織產業是為增加產業競爭力的發展方向。
實踐大學是設計學校的老品牌,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100學年度整並至服裝設計學系、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服裝設計所規劃的課程不只注重服裝設計,還包括行銷與品牌。並提供講座式課程,邀請Prada、Tiffany等國外精品品牌總經理,以及台灣品牌麗嬰房等為課程主講者。
實踐設計學院院長章以慶表示,講座式課程希望透過業師經驗,增強學生商品企劃與品牌行銷能力,並分析消費者與市場需求,學生才能設計出市場需要的作品。
業界前輩建議
沿著產業鏈找機會
聚泰環保材料科技公司總經理
黃坤山(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系、紡織工程研究所畢業)
一路唸完逢甲大學紡織工程學系的學、碩、博士班,黃坤山在業界裡被視為血統純正的人才。
在紡織產業待了15年,黃坤山因為專心從事纖維材料研發多年後,開發出一款環保素材,母公司聚隆纖維剛新設立一間環保材料科技公司,由他擔任總經理。
黃坤山認為,紡織產業雖然不項科技業起新條件那麼好,但是這個產業的職涯發展非常有制度,只要有心在紡織業發展,即便是夕陽產業也可以找到明星產品,自然職位與薪水也跟著水漲船高。
研發時程長,掌握趨勢要快
例如,目前纖維材料的研發趨向環保,各國都開始不斷開發新的環保製成與新素材,以幾絕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黃坤山表示,這樣的趨勢,其實10年前就應該知道了,因為研發時程很長,如果不及時投入資源研究,整個產業很容易落後其他國家。
當英國、德國、日本及東歐等國家都積極投入環保纖維材料的研發,台灣在環保新素材也有成就,只要申請專利並量產上市,全世界都是市場。他目前研發以木漿製造的長纖絲,可在廢棄掩埋後,充分被生物分解,並且強調吳污染的製成,被視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進入門檻不高,但一定要了解紡織
黃坤山以自身的例子建議,研究生想要在紡織產業具有競爭力,學以致用是很大的關鍵點。
大家認為,只要是化工、化學、材料相關系所畢業的學生都可以進入紡織界,黃坤山甚至還見過紡織廠老闆找資訊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進入公司。但是他卻認為,不管哪個領域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都應該對紡織產業有某種程度的了解。
他舉紡織產業的工廠為例,雖然很多製程設備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都可以在現場改善製程,但是往往對紡織產業了解的工程師才能再第一現場找出問題,進而提升良率。
選擇範圍廣,設計、行銷也有一片天
此外,雖然大部分紡織相關研究所接著重材料的研發,但是畢業學生不一定要走研發這條路。整個台灣擁有研發中心的紡織企業也不過那幾間,但是每年相關研究所畢業的學生遠高於研發中心需求的數目,黃坤山分析。
因此,有些紡織相關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因為對之品材料熟悉,又對設計有興趣,反而網服裝設計這塊領域發展。
此外,台灣紡織產業出口的產值占外匯第四名,因此紡織產業也很需要行銷人才到國外展場推廣新產品,這也市紡織相關研究所畢業生的出路之一。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CHEERS 特刊71號 最佳研究所指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