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THE TIMES 2009年的全球大學排名前10名,仍由美、英壟斷。而美國仍是各國留學生最愛。
但世界的學習版圖在改變。不論是歐洲獲美國重要大學,都把認識中國列入學習地圖,不論是將來是否到中國大陸發展,對中國大陸的了解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近來就思考要把兩岸的學習菜單納入課程思考,教務長唐傳義認為,如果下一帶要進入到兩岸跨國企業扮演角色,就該在大學階段準備進入兩岸戰場的能力。
對17、8歲的高中生或20歲的大學生,怎麼樣的學習路徑最好?該在何時出國讀書,還有非得到中國大陸念書或實習嗎?除了瞄準全球大趨勢,個人興趣、學習環境、就業市場等考量也很重要。以下是四位名人與過來人給家長與學生的建議。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

「國際化」才是優先

     亞洲是個重排名的社會,但其實選大學更重要的是領域、專業、學校環境。如果要到中國拿學歷,除非是好的學校,不然沒有什麼意思。

     我認為學生的學習路徑一定是國際化優先,一定要把台灣問題國際化。

     問所有的台幹,如果到中國,半年就習慣了;學生寶貴的求學經歷不一定要在大陸,大陸隨時可去。

     一位汽車經理調到大陸當協理,五年後很難回台灣卡位,因為台灣本身也還有人才,很可能就在大陸的台商或外商公司流來流去了,或是像台積電的主管成為三五族。

     現在我最擔心的是,這一帶台灣學生只有焦慮但沒有衝勁了。

     我希望即使未來想去大陸發展的學生,還是要以國際化為競爭策略,那邊的外資很多。從18、9歲就要以培養國際化能力為目標。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負責人黃日燦:

大陸經驗重要,但不是絕對

     臺灣和中國大陸就像兩個水管,以往互不往來,現在水管通了,學生最直接競爭的就是香港、大陸的人才。老中對老中,兩個坐下來,講的話是一樣的,最容易在這個圈子裡碰到。

     假如有個競爭圈,對台灣學生而言,最內圈是台灣,在來是香港跟大陸。

     常鼓勵我年輕同是不要只看台灣的市場,或是看你的同伴或同輩。沒錯,他們是你的競爭對手但如果你認為是佼佼者,你應該去看看那邊,密密麻麻的人才。

     你的未來的30年如果要有意義,一定要跟台灣的全球化結合在一起,不管是律師、會計師,是跟所有老中在拼。所以,台灣的全球化與國際化,一定跟老中連在一起。

     至於到哪唸大學?我覺得,第一個,年輕人要看興趣,第二個要看目標。如果你很早就清楚興趣,這是幸運的。至於往美國、台灣還是中國發展?有時人生很難預測,所以先把底子弄好,基本功不管你做什麼都要的,像是語言能力,學識、知識、常識都要有。

     一個人職涯發展的好壞,需要有專業與人脈,這跟你將來要到哪裡發揮、能否創業都連在一起。

     如果你現在去北京大學,然後申請美國學校,留在美國,很好阿,或是將來唸完書在回到北大,也很好。但如果你走了一遭卻要回來台灣,你會發現中間有10年的斷層。因為選擇留在台灣的同學在當地發展很久,機會比你好。

     大陸的經驗重要,但不是絕對。台灣小,大陸大,舉並購案為例,那邊一年有500件一億美元以上的併購案,台灣只有10件。500件對上10件,但500件的併購案有好幾百家的律師事務所與投資銀行家在搶。但在台灣,假如你是台灣裡頭最棒的律師,可能10件做到3件。

     所以就看你非要去太平洋跟大鯨魚拼,還是在台灣海峽跟烏魚拼,這是自己要衡量的勝算。

     不管要在哪邊發展,你要在地化。人生就是如此,無法同一個時間做兩件事。你這口吃米飯。就不能吃麵,你不能同時咬兩口。

     歸結來說,18歲的人如果決心往某地發展,要很早過去,學當地的知識、風土民情、累積人脈,在那邊打拼打滾。

     即使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帶一點嚐試做選擇,稍微let it go,不要一切照著考試、考執照的路走。每天照老路走,即使到北大,也可以每天在那邊考試、讀簡體字,那有什麼用?要有冒險嚐試的精神。學生不要天天想做最安全、最不會錯的事,那沒有價值。

 

聯發科財務長間人資長喻銘鐸:

興趣不明時,選校要選品牌

     對企業而言,人才讀哪所學校有一定的影響,但專業考慮高過學校的品牌。只是,企業找人為了效率,會先從學校品牌看起。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唸的不是台、成、清、交或名校,研究所盡可能考上知名研究所,不然就是要在別的地方展現能力。

     拿了北大和台大學歷的兩人相比,對企業來說是看科系、學習成績、面試結果。如果某個科系,台大明顯強過北大,像電子電機系,即便北大名聲很大,也不那麼重要。

     如果你的擠進排名很好的幾個學校,你的選擇應以興趣為主,如果對電機有興趣,能上清大電機不一定要為了品牌幾上台大的化工。但是,如果你興趣不明確,那你能挑到一個知名品牌就讀,是有好處的。

     唸到好的學校只是保障你第一份工作好找,不代表進到大企業就變的很傑出。若你第一份工作不好,就努力在現有的環境,好好表現。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院長王冠璽:

把握學習機會的5條備忘錄

     43歲、浙大光華法學院副院長王冠璽,是台灣人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學術行政職務中,擔任最高職務而最年輕的人。東吳法律系、台大法研所、北大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後研究,並入選2007~2008年度哈佛燕經學社訪問學者。

     兩岸教育交流日益增加,但對到中國唸書,仍有許多未知、朦朧的想像,王冠璽對兩邊大學的文化、潛規則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從台灣、中國、美國求學與生活的經驗,提供給對大陸求學有興趣的學生與家長,幾個要注意的事項:

     1.不需要一窩蜂往大陸跑:在大學階段,如果能在台灣能讀到很好的功力或老牌私立大學,並不需要到大陸來,除非能進大陸頂尖大學。

     2.到大陸等於是留學,台灣和大陸看似文化和語言近,但實際上差異很大,到大陸等於是留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適應,要抱著去歐美留學的心情去學習。不要存著偏見,要敞開心胸才能真正認識這個社會,而任是大陸這個社會是去大陸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3.要有很成熟的個性與定力:大陸的生存競爭壓力很大,也些學生過度世故,但未必是真正的成熟,部分老師與學生以及同學之間關係不夠純粹,少部分師生的關系甚至像合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18歲仍處在人格培養階段,如果不是定力很足,就價值觀的行程而言,太年輕就到大陸求學有一定的風險。

     4.選城市和選校一樣重要:許多人會把中國985工程中,重點建設的39所高校列入選擇。建議同時把城市納入考量,先選北京的大學,在選上海,或是位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如廣州的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從台灣人的角度說,太偏僻的地方因為不夠多元,或是地方色彩太農,會失去全方位觀察中國的視角與機會。

     5.避免僅用台灣思維判斷大陸事務:在大陸處世有許多潛規則,要掌握這些潛規則相當不容易,其前提是必須能真正融入這個社會。

     多數至大陸學習的同學,都只是淺度的認識這個社會,只有極少數人能真正達到深度認識的層次,而這需要敏銳的觀察、謙虛的學習,與多年的閱歷。

     才剛去大陸幾年的台灣學生,由於不諳大陸的處世規則,在與本地同學競爭機會時,難度較大,這一點是台灣家長與台灣同學都必須有的心理準備;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正式累積大陸經驗的寶貴時刻。

資料來源:CHEERS 2010 最佳大學指南

 

TKB 內湖數位學堂  (大碩/碩士龍門/百官網 )

 陪  您  一  起  完  成  夢  想.創  造  奇  蹟

電 話:

(02)5582-7590  或   0982-646-184

住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三段141號3樓 

(拿坡里PIZZA  樓上三樓)  (近德安百貨.內湖高中.方濟中學)
         
 (汐止.大直.松山區.南港區.士林區.信義區 .北投區 等鄰近區域居民騎車只要15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B校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