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課堂不再是專業知識的唯一來源,大學的功能勢必得轉型,教師扮演的角色也得隨之改變。也有學生表示,從大學獲益最多的,是學習社會化的過程。
文/許秩維(中央社記者)
網路等新科技快速發展,為高等教育帶來衝擊,知識的來源不再僅限於課堂。面臨科技挑戰,大學角色勢必得轉型,除了知識傳授,也要朝全人教育發展才能讓學生唸大學「有感」。
近一、二十年,台灣的高教快速擴張。大學數量從85學年度的67所,到現在已有超過160所。大學教育的普及,加上少子化現象逐漸發酵,擁有大學學歷者不再是少數。而經濟不景氣,薪資水準倒退,也讓社會大眾產生「文憑無用論」的想法,更讓大學教育面臨嚴苛挑戰。
網路和新科技的發展,則讓大學教育的挑戰雪上加霜。正在全球掀起熱潮的線上開放式課程,為提供知識開闢一個新途徑,也讓高等教育資源不再被大學壟斷。
有心學習 不一定要唸大學
交通大學開放教育推動中心主任白啟光表示,過去傳統的專業課程來源都在大學內,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0多年前提供開放式課程的概念,學校老師上課的狀況、課綱或講義經授權後公布在網路,除了學生、老師,甚至一般民眾都可利用,也讓教育資源部分公共化。
當大學課堂不再是專業知識的唯一來源,大學的功能勢必得轉型,教師扮演的角色也得隨之改變。白啟光指出,以前學生多半只能透過課堂吸收知識,因此老師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授課,也使學生常變成單方面學習,但現在學生可透過網路資源預習相關課程,讓教師授課時有更大彈性。
「教師應將自己定位為協助學習者」,白啟光坦言,現在知識來源五花八門,教師應從旁教導學生如何尋找和善用資訊,學生事前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相關知識的預習,課堂上教師再設計活動來引導學生討論並給予適性輔導,才能讓學生學習更深入,也讓雙方得到更多回饋。
讀大學收穫:開眼界勝於吸收知識
學生是大學教育的主體,單單知識的傳授未必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就讀國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的學生鄭宥澄認為,專業知識的傳授是大學基本功能,但培養學生社會化和人際相處能力更是大學不可或缺的任務。
鄭宥澄指出,專業知識方面,除透過課堂學習,現在科技發達,透過網路資源、開放式課程都可預習和複習課程,彌補跟不上進度的缺點;而大學通識課程逐漸朝多元化發展,也讓他有機會接觸人文藝術課程,不會使自己侷限在理工框框內,不過他從大學中獲益最多的,還是學習社會化過程。
相較於國、高中校園,鄭宥澄坦言,大學更開放,也更有機會認識到形形色色、來自不同族群、地區的人,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而大學生大半都外宿,也是學習獨立的好機會,讓自己試著融入社會生活中,大學教育培養的思辯能力,也可以讓自己眼界更開闊。
「從小聽爸媽的意見,走爸媽幫你選的路」,這是許多學生必經之路,但上了大學,開始可以有些不同。鄭宥澄說,經過大學的訓練,從分析、討論、思辯到統整,可以學著由自己做決定;透過參加社團或其他活動,更能接觸公共事務、從事社會關懷和參與等,這些經驗和歷練都可能成為未來的寶貴資產。
符合時代潮流 大學要能培養「學習的能力」
「時代在變遷,大學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秦夢群指出,從前大學是由專業的教師在固定時間內,傳承給學生有結構的知識,但現在透過網路,也可以吸收知識,因此大學更應該朝全人教育發展。
秦夢群認為,只把大學教育定位為知識傳授太過狹隘,許多補習班、職訓局同樣也在傳授知識或技術,但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於薰陶,培養學生的判斷、思考、整合等能力,「如果只以功利主義來看大學,大學根本不必存在」。
「大學並不等於補習班或職業訓練所」,秦夢群表示,大學是學術機構,一方面從事基礎研究,即使研究大部分都失敗,但只要有少數成功,就可能變成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面大學也擔負形塑學生的重要使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這才是廣義的大學教育。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大學教育也該符合時代潮流。網路科技的盛行,雖然可取代大學的部分功能,但大學的核心價值卻無可替代。正所謂「學無止盡」,大學不該只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場所,而是要推動全人教育,培養讓學生一生都能受用的珍貴能力,才是大學存在的真正價值。
資料來源:教育部
文章來源:全球中央7月號
TKB內湖學堂(大碩/碩士龍門/百官網 /甄戰/函授)
陪 您 一 起 完 成 夢 想.創 造 奇 蹟
有任何問題或想更加詳細暸解請洽 TKB 內湖學堂
歡迎試聽 大碩/碩士-研究所課程.龍門-轉學考課程.
百官網 -公職國營課程.
甄戰-升大.研究所甄試輔導.
TKB函授課程
電 話:(02)5582-7590 或 0982-646-184
住 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三段141號3樓
(第一銀行.拿坡里PIZZA 樓上三樓) (近德安百貨.內湖高中.方濟中學)
(汐止.大直.松山區.南港區.士林區.信義區 .北投區 等鄰近區域居民車程只要15分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