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永謀
生技產業的發展潛力,產、官、學各界都寄予厚望,但台灣生技業的規模始終「長不大」
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外界不免質疑,生技業何時才會進入「大爆發期」,而非老是讓求
職者抱持希望,但期待就像《等待果陀》的劇情般,仡今還在等、等、等。
碩博士失業 比大學部更嚴重
「每年暑假,台灣生技相關系所的畢業生超過1萬人,但生業生都得到其他產業求職。」
從生醫教授轉戰業界的雙美生技總經理謝達仁直言,生醫碩博士的失業比例,比大學畢
業生還高出許多,所以想擠進生技產業的窄門,「專業」與「人脈」兩者不可偏廢。
不同產業特性大異其趣,謝達仁指出,生技公司不同於電子公司,後者購置機器、招募
員工後即可量產;但生技公司的成長卻像是孵蛋,從外表很難預知,小生命到底何時報到
,可能胎死蛋殼中,過去的努力變成一場空,也可能一有研發成果便一飛衝天。如雙美生
技曾連續虧損長達8年,後來卻只花了1年就轉為損益兩平,股票也順利上櫃。
部分生技公司 有泡沫化隱憂
「無可懷疑的,生技產業是未來最閃耀的產業,但並非每個次產業、每家公司都值得期待。
」謝達仁分析,在1997年前後,台灣生技公司快速湧現,但到了2003年至2004年之間,
原先深受期待的中草藥、生物晶片公司,紛紛因為業績欠佳、彈盡援絕而倒閉。所以求職必
須慎選體質穩健的企業,否則可能等不到生技產業真正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對比於電子產業的發展軌跡,謝達人憂心地說,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最大的隱憂在於多頭馬
車,中研院、工研院、國衛院、生技開發中心各自為政,且互搶主導權,使得生技公司缺乏
方向感,真正願意投入高端研發技術、產品者並不多,不像其他先進國家大廠,往往可獨占
本國市場。
招募行銷人員 遠超過研發人員
外界總以為,生技產業最欠缺研發人才。但謝達仁分析,台灣研發高階生技產品如新藥,很
難與先進國家生技大廠競爭;不少公司為了要有產品可販售,寧可投入較低階的保健產品領
域,因此招募行銷業務人員的數量,遠遠超過研發人員。
「殘酷的現實是,即使耗費鉅資所研發的高端生技產品,也不見得能獲得消費者青睞,業績
反而不如技術門檻較低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只要舖天蓋地進行宣傳,可能就有不錯的營收。
」謝達仁以雙美生技為例,本身生產膠原蛋白產品,但研發與銷售是兩回事,即使研究團隊
都是學有專精的博士,但可能根本不懂的銷售技巧,「基本上任何科系的畢業生,都可以應
徵當行銷業務人員。」
在雙美生技的行銷人員中,除了1位有護理背景,其他成員街與生技科系無關,不像研發人員
,幾乎清一色是生醫科系的碩博士。但謝達仁指出,即使是名額較多的生技行銷人員,競爭也
相當激烈,生醫科系畢業生如果不懂的行銷技巧,求職並不具任何優勢。
就算是擁有生醫的碩博士學位,謝達仁不諱言,由於大多數碩博士的專業,皆侷限於特殊專精
領域,即使獲聘為研究人員,如我所學與公司研發領域沒有高度相關,一切也並須從頭學起。
如果沒有這層體認,很可能出現嚴重的職場適應不良症候群。
求職找有力人士推薦
「當然,如果同時具備生技專業、行銷長才,最受生技公司歡迎,但此種求職者少之又少。」謝
達仁微笑說,在他的定義中,應屆畢業生與職場新手,充其量只能稱為「人力」,還不是「人才」
,「社會新鮮人最起碼得歷經3~5年以上的訓練與磨練,才稱得上是人才。」
在謝達仁看來,想盡上市櫃生技公司的人實在太多,求職者只要不是出身後段班大學,差異可說
微乎其微。所以,他建議求職者,最好找有力人士推薦,如學校教授,或是在生技公司擔任中高階
主管的學長姐,否則履歷表很容易石沉大海、杏無音信。所以在學生時代,就應努力累積、廣植人
脈;否則等到求職時,就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擠身生技產業,怎樣才能成為人才呢?謝達仁認為,除了厚植生技專業之外,若能在產品開發,
、技術鍵價、國際行銷等領域,深入其中1~2項,必可成為生技公司爭相禮聘的人才。
資料來源: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TKB 內湖數位學堂 (大碩/碩士龍門/百官網 )
陪 您 一 起 完 成 夢 想.創 造 奇 蹟
電 話:(02)5582-7590 或 0982-646-184
住 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三段141號3樓
(拿坡里PIZZA 樓上三樓) (近德安百貨.內湖高中.方濟中學)
(汐止.大直.松山區.南港區.士林區.信義區 .北投區 等鄰近區域居民騎車只要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