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動物學研究所教授的齊肖琪,專長魚類病毒學,在台大從通識到博士課程全都教;其中,通識課程「生命的探索」開課至今16年,從40多人修課暴增到240人,齊肖琪說,「我不只談生命的來源,是希望讓他們去想,面對人事物時、會有多少可能。」他長期與學生想處、引導學生培養思辯能力,總是溫文懇切、用心關懷,被學生稱為「天使老師」,甚至陪著癌末學生走人生最後一段路。曾獲教育部全國傑出通是教育教師奬、台大優良導師獎、台大教學優良獎、台大教學傑出獎等。
剛進大學時,你和同學可能都差不多,但千萬別覺得大學是「由你玩4年」。4年後的成果,大一就已決定大部分。怎麼說呢?大一和大二的學生,還能到處嘗試,但你不能到了大三、大四,才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那時已經該一頭鑽進去,而且要開始跨領域學系。
當然,進大學後,不見得考進的科系跟原先想像的一樣,或許會面臨掙扎、想要轉系。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其實很簡單,去嘗試、去旁聽,那可能就是你喜歡的。
大學前半段,我建議學生多修各種通識課,因為通識是跨領域學習,對高中畢業的學生很有幫助。但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你就不能再說自己興趣廣泛,要開始集中焦點,開始想想畢業後的你該往哪裡走?例如可以開始找老師、進實驗室,看看自己是不適合研究工作。
大學後半段,我也建議學生跨領域學習,你可以生物跨法律、生物跨環工、或跨社會科學等,培養多元能力。但很重要的是,大三就要盡量決定未來的路,不能都沒有心理準備。
成績好 ≠ 想要什麼
這也是我的經驗談,我輔仁大學畢業後考上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當時沒有想太多,只覺得自己適合當老師、想走研究,但卻在碩士班遭遇求學最大的挫折,我對台大不熟悉,碩士班只有短短兩年,我的碩一卻都在「撞壁」,換過3個研究領域和指導教授。外人看我好像停滯,但我其實在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但「搞清楚要什麼」應該是我大學該完成的,我卻沒有。那時才發現,「成績好」跟「想做什麼」真的是兩件事,我也從「在意老師對我的評價」,轉變為「自己怎麼看自己」。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當你了解自己,才會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擔任導師、通識教師這些年,發縣學生總覺得科系要跟就業密切相關。但我到不認為。不管哪個領域,有很多共同能力都是要訓練的,外語、判斷、溝通、表達等能力和團隊合作等,不管哪個科系或行業,幾乎人人都需要。而這些能力,學生更該在大學就努力培養。這些也是教不來的、你得靠自己。
舉例來說,你看到新聞時,有沒有想過,若你是公司或政府顧問,會怎麼判斷?這不能等老師考你,而要常訓練自己思考。若你的專長是生科,就會知道愛滋病透過血液與體液傳染,流感與SARS其實傳染性更高,那這社會這麼害怕與愛滋病人接觸、小學拒絕愛滋寶寶入學,合不合理?小一、小二學生會有生殖液交換嗎?
在閱讀和社團裡刺激思考力
我在「生命的探索」通是課程上常這樣引導學生思考,你們不能永遠等著人家告訴你,更不能什麼都不想。大學時期,一定要訓練觀察力和思考力,身邊有這麼多議題等著你去觀察、思辯、提問與回答,然後表達你的看法、甚至寫成文章,這樣的能力絕對是任何職業或學科都需要的。
怎麼培養思考能力?年輕人有很多零碎時間,隨處放本書、隨手就可以閱讀,閱讀可以刺激思考,不會像看電視時只會放空思考。
如果可以,大學時至少參加一個服務性社團,在服務與幫助別人中,才會給自己機會成長。還有,多接觸良師益友,觀察他們的做事方法、學習他們的態度,對自己更是此生與遠的幫助。常操練自己說感謝、讚美的話,多看事情的轉機,這不是欺瞞自己,而是學習去看另外一扇窗。
資料來源:CHEERS 2010最佳大學指南
TKB 內湖數位學堂 (大碩/碩士龍門/百官網 )
陪 您 一 起 完 成 夢 想.創 造 奇 蹟
電 話:
(02)5582-7590 或 0982-646-184
住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三段141號3樓
(拿坡里PIZZA 樓上三樓) (近德安百貨.內湖高中.方濟中學)
(汐止.大直.松山區.南港區.士林區.信義區 .北投區 等鄰近區域居民騎車只要15分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