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業脈動

跨界結盟,邁向服務新趨勢

     設計業的發展有多迅速?從以下幾個數字可以嗅出端倪。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設計服務業專業人才供需調查,台灣的設計服務產值2005年的502億元,成長至2010年的719億元;企業家數成長了500餘家,使得從業人員從2005年的2萬人成長至2010年的2萬6千人,成長超過30%。

     隨著台灣產業結構從1990年代開始轉型,從以往單一製造型態,朝向綜合型的體驗經濟產業發展,使得企業不僅需要在產品中注入更多美感,同時也要滿足功能性和體驗事的消費者需求。過去的設計強調生產,要的是用最少的零組件,設計出以功能為導向的產品;10年前開始,企業也做概念設計,在國際展覽上呈現自己的研發能力、提高形象,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王鴻祥表示。

     在這樣的趨勢下,設計師角色也在轉變。

製造業:需要技術加美學的整合力

     有個現象慢慢的在發生:台灣的代工企業開始需要提供其品牌客戶更多設計服務。過去是純代工,現在是設計加代工,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王偉堯在與企業的產學合作案中,觀察到這樣的變化。

     設計師不是只董得技術就好,更要了解使用者,進而創造使用者需求,客戶的使用者,也是我們週遭的人們,人寶電腦先進研發處資深專案經理楊博顯說,過去可能只有設計公司以提供客戶服務為主,現在包括企業的設計部門,也強調如何幫客戶打造品牌。

     研究當代社會文化的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就指出,台灣產業第一代是技術轉型,靠的是工程師,第二代則是美學轉型,靠的是設計師,現在進入第三代的轉形期,靠的是能整合前兩者的設計工程師。

     不過,長期輔導產業和參與人才培育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副執行長黃振銘卻指出,傳統製造業所衍生的設計人才需求,已經飽和。

結盟自創品牌:以創意延伸新出路

     黃振銘表示,台灣的製造產業外移,雖對設計師的需求依然存在,未來也不會在增加。而且這些企業用的多半是老字號學校,或國外回來的設計師,年輕設計師要出頭的機會較難。

     反觀另一股設計力量,卻慢慢在滋養。設計能力結合創意和文化能量所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萌芽。

     任何行業都需要設計人,黃振銘以歐洲為例,歐洲以自由業設計師居多,彼此用一種設計結盟的方式打仗,未來台灣也會逐漸朝像這樣的模式走。由創意延伸的新行業會愈來愈多,黃振銘以異數宣言The One為例,就是由一群設計師結合創意,除了打造生活風格品牌,也做異業合作,更成立人文休閒客棧,將設計力量發揮地淋漓盡致。

     設計已是服務業,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其實並不限制飛設計專業進入。黃振銘建議,設計學生要以立足設計專業為本,跨領域專業具備基本知識即可,未來將會大名大放。

校園現場

多動手、唸行銷,創作更實際

     設計領域是與使用者高度相關的學科,學生在畢業後不管是從事設計師工作,還是走行銷、業務,對產業先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較能獲得企業青睞。

     台灣設計研究所眾多,產學合作、實習等與業界接觸頻繁的活動,幾乎是每個學系必備的課程內容。

北科大創設:可參與2~3件產學案

     台北科技大學是北部較早成立設計系所的學校之一,在1950年代即設系,因此培養出許多設計界人才。除了有效有加持,也因為企業希望打造品牌,使得產學合作案愈來愈多。北科大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王鴻祥指出:一年產學經費約1300萬元,平均每個老師100多萬元。案件包括家具、生活用品、燈具等等,學生皆能參與,畢業前經手2~3建產學案不是問題。

     王鴻祥以之前該所和燦星往通的合作為例,學生需要規劃下一代LED燈泡,因此從利用觀察法找出市場機會,到設計概念發想、畫圖與建構模型,都要一一執行。

     透過產學合作,研究生不但能預先了解企業需求,也可以知道企業參展方向。另外一個對設計學生累積實務能力也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設計競賽。

大同工設:畢業前至少參賽2次

     至於1973年便成立的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十分強調實務能力,甚至在研究階段就直接規定學生在畢業之前,一定要參加至少一次產學合作案,或是參加兩次設計競賽。設計競賽是一種有參考解得的作業,學生可以從比賽給的命題去了解,為什麼評審讓別仁德獎,而不是自己。大同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富解釋。

     除此之外,該所相關於培養學生就業力的活動也不少。例如一年約2~4場的就業輔導講座,已邀請目前在業界工作或出國留學深造的校友,活校進行值場與案例介紹為主;醫學期約八場的設計講座,則邀請資深設計人,進行設計專題演講。

     走訪大同設計學院的實驗室,看得到多元的研究取向,有文創產業相關、有運動器材設計等等,就連通常出現再機械科系的虛擬十境研究室,也是大同設計學院使用的器材,讓學生模擬器機車駕駛狀況,提高設計的擬真程度。

     至於設計工作營,也是設計研究所讓學生掌握業界趨勢的方法之一。

台科大設計:工作營介紹最新趨勢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7月底才結束今年度的暑期工作營,課程邀請英、美專家與學者講授,包括視覺傳達與互動介面設計,後者又是現在最夯的設計次領域。

     台科大設計所所長王韋堯表示,該所業界的兼任教師超過50位,與14位專任教室數相較,比例相當高,讓學生直接與實務師資對話,是更好的學習。我們認為,腦的訓練聖手的訓練,王韋堯強調,設計研究生不能只用右腦,左腦訓練依樣重要,所以文化、行銷、管理類的課程都要上,我們設計競賽得獎數,也就多半集中在研究所階段。

東海建築:海內外校友帶實習

     校友眾多,更是與業界建立聯繫的最好方式。今年剛慶祝成立50週年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培育出的校友散佈海內外,因此研究生除了再台灣十席,還有機會到海外參與暑期實習,近兩年就有學生到丹麥和上海的事務所。

     我們愈來愈要求學生畢業前實習,並且由建築師評估,請專案負責人打學生的分數,系主任關華山補充道,學生透過實習,就能知道從實務角度看自己,還缺少哪些能力。

     此外,該所與校友、也是知名建築師黃聲遠也有設計營合作。在宜蘭幫當地社區作社區營造,包括社區設計、規劃、測繪,學生不只是要動腦而已,還需要動手,搬磚頭、施工,達稻作中學的目的。

業界前輩建議

作理解使用者的兀行人

仁寶電腦先進研究處資深專案經理

楊博顯(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

     在設計產業待了超過15年,楊博顯不僅待過設計公司、大企業設計部門,甚至也曾創立工作是,設計領域的職涯拼圖相當完整。目前他除了在仁寶電腦擔任先進研究處主管,負責制定設計產品未來的走向和趨勢。

     再採訪一開始他便指出,設計師除了深度的設計專業,更要成為也具備全面思考的兀型人才。

及早觀察使用者經驗,創造新需求

     我們已經進入ODM 2.0的時代,他以人寶為例,2008年創立體驗設計中心,內涵產品設計、圖像設計、互動介面設計、先進研究等等,就是為了再把產品美美地產製出來之外,還要創造使用者需求、帶來新體驗。

     台灣ODM過去只需要接收客戶多想一層,要了解客戶的產品賣給誰,幫客戶設計出符合使用者經驗的產品,他補充說明。因此,現階段設計研究生最該培養的能力,除了美學訓練外,就是與使用者經驗相關的知識。製造、成本這些知識可以進產業在補,但對於使用者的理解,則需要及早養成。花心思觀察、試著去全是使用者的問題,可以在研究所時就慢慢練習。

產品各階段都需要設計人,唸資工和管理也行

     由於設計是個具有高度整合的學科,其實不只有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的畢業生,才能進入設計研發部門。

     要組成一個產品,需要經歷很多階段的設計。楊博顯舉例,一個筆記型電腦的外觀,可以由學工業設計的人負責,但消費者如何使用、與電腦互動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就會需要具有視覺傳達、互動介面設計背景者,甚至學資訊工程的人野餐與其中。職得注意的是,枝品設計畢業生也有發揮之處。枝品設計學生熟悉紋理、織理,他只需要額外了解製成即可,楊博顯說。

     就算不進入設計部門,現在很多pm,都需要設計科系畢業的學生。因為他們是接觸到人的第一關,知道如何觀察使用者使用產品,也董得與設計師溝通。此外,若大學學館哩,研究所在念設計,未來也能進入設計部門,專作行銷研究與調查等等。

多參賽,可先到設計公司練經驗

     而研究生畢業後該進入design house還是in house?

     楊博顯建議不妨先到前者磨練,因為設計公司接觸的產品多元,可以先外訴累積經驗,在找喜歡的產業深耕。進入企業設計部門的服務雖然較單一,但能夠了解產品從無到有的流程。

     不過,他也不諱言業界偏好有實務經驗的人才,所以最好再就學十期就累積參與實務運作的經驗,像是工讀、實習與參加設計競賽。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CHEERS 特刊71號 最佳研究所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B校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