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伶

產業脈動

碩士農夫興起,化身百萬經理人

     想像一下,一名年輕農夫耳邊聽著iPod音樂、坐在有冷氣的耕耘機裡工作,這是台灣現代農業的寫照。

     拜機械化所賜,許多統農村的景象已經不復多見,許多年輕農民利用資通技術、品牌行銷與有效的經營管理等知識,將台灣農業轉型邁向品牌之路。

     舉傳統水稻作物為例,近年來國人每年平均食米量比以往少10公斤,取而代之的是進口小麥等作物。因此種稻農民人數大幅減少,也選擇休耕、轉賣土地等方式而不願意耕作。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超過50%農民擁有耕作面積小於0.5公頃。

新農民講求效率與創意

     2008年全球景氣蕭條,台灣許多新生代的農民興起,他們拋開程式繁忙的緊湊生活,走進鄉野,利用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向這些僅有小範圍農地的農民承租土地,以大規模、機械化的規模經濟耕作稻米,並且加以行銷、設計包裝,打出品牌知名度。位於東部的銀川米、掌聲榖粒等即是最好的例子。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玉雯表示,根據農糧署統計,台灣新生代樂活農夫平均年齡42歲,每人平均耕作面積約8.3公頃,年收入130萬,擠進年薪百萬的新興職業之一。

     一般人對農業的迷思為進入門檻極低,但是新世代農民說穿了是有效率經理人,講求高報酬與成本節省,進入的專業門檻相對提高,也因此出現許多碩士農民。莊玉雯進一步表示:現在的農業環境比以往好很多,年輕人創意無限,得以從傳統中找到生命。

蘭花、觀賞魚、農業生技,出口產值高

     根據行政院2009年推出的6大新興產業方案中,其中精緻農業的產值估計由900億產值發展至2012年的1589億,並且創造出3萬一千個就業機會。

     農業的範疇廣泛,是個態樣多元的產業,近幾年來由傳統農業轉型成先進技術特色精緻農業。台灣精緻農業分別在蘭花、觀賞魚與農業生技這三項具有關鍵技術。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觀賞魚的零售市場為60億美元,其帶動的總產值則高達150億美元。與全球的蘭花市場相同,都是具有高技術、高單價、高附加價值與低資源依賴等特性,非常適合缺少天然資源的海島型國家。

     目前全球共有7種石斑魚可供人工培育,台灣即可培養出6種;而蘭花出瓶種苗栽培成熟株所需的時間,也領先其他國家。

     精緻農業需要哪些人才投入?莊玉雯指出,目前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才主要分為兩種:農業生技相關技術人才,往政府、學術等研究單位發展;而投入實務領域的多為自行創業。

     其中,創業人才偏好選擇休閒農業。以往農業多屬於一級產業與二級產業的生產與加工製造,休閒服務則屬於三級產業。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國內的休閒產業蓬勃發展,而這部分則將台灣農業推向精緻服務的領域。

校園現場

融合生技,研究、實務雙豐收

      目前台灣約有12所大專院校設立農藝學系、水產養殖學系、畜產學系、精緻農業學系、動物科學系、農企業管理學系等102個精緻農業相關系所。

     為了符合新發展方向與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農業相關領域,部分農學院選擇改名,例如台灣大學農學院改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中興大學農學院改名為「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並增加生物科技相關科系。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農學院都將生物科技與休閒農業視為未來農學院的兩大發展方向。

台大生傳:用傳播發展新農業

     以往著重農村教育與人口保健的台大農業推廣研究所,改名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研究所」後,著重農業產業文化、休閒農業的推廣,並強調將媒體企劃、政策傳播、行銷傳播等相關領域應用在精緻農業。

     所長岳修平不諱言,許多學生是看著傳播2字考進研究所,但是目前相關師資仍有不足。為了符合學生的期待,右剛好遇上退休潮,因此今年將新聘3位行銷傳播領域老師。

     此外,校內農場以及農業陳列館也即將重新規劃,有一層為咖啡館,提供學生實習行銷外場;多媒體製作樓層則讓學生有地方攝影以及影片後製。

嘉大園藝:蝴蝶蘭育種,學界No.1

     位於嘉南平原上的嘉義大學園藝研究所,在蝴蝶蘭的育種成就最為顯著。目前已學校名義通過的植物品種權多達9種,為學界第一。

     因為地利之便,加上擁有歷史悠久、研究領域最完整的園藝技藝中心,嘉大與附近的企業產學合作緊密。研究生不但有自己的園圃,所上也長期與一心生技、台糖蘭花養殖場產學合作,開發新的蝴蝶蘭品種。

     「學界雖然具有完整知識,但是經驗不足,嘉大希望藉由頻繁的產學合作,讓學生習得業界豐富的栽培經驗,」所長徐善徳說,目前已有48種蝴蝶蘭單株品系技轉給業者,園藝技藝中心大部分經費也從此獲得。而台糖蘭花養殖場退休員工也在所上任職,以師徒制的方式傳授學生經驗。

中興食生:老牌系所,研究範圍最廣

     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歷史悠久,研究範圍涵蓋食品加工及工程、保健營養與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與生物技術三個領域。以往注重食品加工廠的推廣與教學研究,後來朝生技方向發展,今年才剛拆除老舊的加工廠,預計投入四千萬元經費重健,新建檢驗實驗室,加強製藥技術。

     所長胡琳表示,食品生技其實是一門非常應用的科學,以生物技術為工具,應用於農產品開發與應用,提工業界保健食品生產,所上老師實驗室設備是小型的Bench Scale,許多企業委託我們開發新產品,評估成本效益後再決定量產。例如前幾年生技業重視的番茄紅素與茶多酚,所上都曾受到企業委託,評估其食用效果。此外,許多企業徵才也都往食生所找人,今年統一集團徵相關人才,一半以上為該系所畢業生。

宜大生技:新成立,直攻農業生技

     成立僅7年的宜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一開始就目標明確,招收的師資與研究領域皆著重農業生技的發展,例如利用蛋殼發酵萃取物應用於生技飼料,既環保右低成本。

     因為處於好山好水的宜蘭平原,生技所擁有獨厚資源,包括當地農會進駐該生技大樓,並且媒合當地農場與教授產學合作。此外,研究生開學錢暑假必須先修一週的實作課程,例如「基因體及蛋白質體之臨床應用」,以利開學後的研究應用。

     因為雪山隧道的開通,更加強學生實習與參與產學合作的機會,目前學校育成中心公告非專屬授權技術轉移,有八成以上來自生技所。今年所上15名學生,有12銘再南港生技公司實習。

     所長陳威戎表示,生技是一門跨領域的研究,所上學生來自50個不同科系,以畢業學生三分之二投入教學研究單位,起薪為3萬五千元左右。

業界前輩建議

深造,更有助創業

品冠現代畜產公司總經理

張智翔(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屏東科技大學畜產研究所畢業)

     2011年神農獎得主張智翔,是該獎例年來少見年輕一輩的農業創業家。

     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畢業後,張智翔學以致用,成為動物飼料與藥品的業務員。當時台灣畜產業蓬勃發展,外銷日本市場大熱門,年紀輕輕,年薪已經破百萬。

     大環境好的時候,本科生根本沒有優勢!張智翔比較週遭畢業於不同科系的同事,覺得自己無法發揮專業能力;業績跑的好,完全是東西好賣。

     沒想到1997年台灣口蹄疫爆發,豬隻外銷市場快速萎縮,產業進入蕭條期。當時幾乎有一半的人離開這個產業,因為實在做不下去了,張智翔回憶。

市道不好,專業能力更顯優勢

     口蹄疫爆發後,所有人急於跳出畜產業,張智翔竟然決定創業。身旁的人不看好他,但他自己有一套想法:「市道不好,有競爭優勢才能生存,這時候專業技能顯得特別重要。」張智翔深信自己的教育背景,才是他在這行揚眉吐氣的最有利資本。

     口蹄疫爆發後的第二年,張智翔向父母親集資,加上微型創業貸款,湊足200萬,買下50隻豬開始培育。

     這時候台灣畜產業重新洗牌,以往外銷日本的市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國內大量的豬肉消費市場,這也是張智翔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的市場。從早餐開始,桌上的雞蛋、培根、食用油到牛奶,哪一部分不是畜產業?畜產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產業前景非常好的行業,張智翔認為。

研究理論,馬上用在實務

     不過,在創業過程中,他也體認到自己有繼續進修的需求,7年前考進屏東科技大學畜產研究所。至此,他才知道畜產經營型態必須改變才能成功,創業除了必要有資金外,技術及產業分析能力也勢必備條件。

     張智翔一邊創業一邊唸書,發現平時養豬實際遇到的困難都在黑板上獲得解答。如果養豬現場遇到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會影響到公司獲利與經營績效。因此,他在理論與問題之間找出關連,並且追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舉例,運送豬隻的過程中,經驗豐富的養豬人都知道有些豬隻會因為不適應而致死。其實,深究問題背後原因,這修豬隻遺傳系統出現缺陷,因此會有緊迫症。後來他學會要從種豬著手,勘驗每隻種豬的DNA,淘汰不良基因,讓育種變成良性循環,結果致死降低許多,進而減少成本5%。

     很多人都不願意投入養豬事業,因為風險很高,一但豬隻感染口蹄疫,畢生心力都要付諸流水,張智翔卻在研究所裡,應用基礎科學,將養豬風險減低到最低。張智翔從回收廚餘、自有專利技術加工生產飼料,在自創品牌「養豬人家」、「陽光豬」等豬肉加工產品,強調用自然農法飼養豬隻,減少發病機率,提高育成率。此外,在研究所裡,學校育成中心還協助他解決節稅、管理等方面的困難,堪稱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張智翔接受採訪時,語重心長的說:「很多同學唸研究所是為了升值嘉欣,但是其實在這個產業,利用研究所的專業知識,在創業這個領域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番過來人的經驗,直得有意進修者深思。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CHEERS 特刊71號 最佳研究所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B校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